上海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就迅速崛起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1847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于上海开业,拉开了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大幕。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的重要金融枢纽,在远东乃至世界金融领域都占据一席之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的上海银行博物馆就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金融历史。
作为中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上海银行博物馆规模宏大,馆内展览面积近4000平方米,珍藏着500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堪称一件矗立于闹市街头的艺术品,其外立面线条简约流畅,散发着古典主义的沉稳雄浑,雕花与石柱等细微之处,又透露出现代摩登的精致典雅。博物馆与周围的当代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共同勾勒出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更为博物馆增添了几分浓厚的古朴气质。
馆内最吸引人的是栩栩如生的实景展陈,通过立体空间、人物塑像和历史文物的结合,还原了过去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的真实场景。西装革履的市民与穿马褂的职员在柜面洽谈、账房在高高的柜台后清点财物,参观者只需稍稍凝神端详,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金融交易的有条不紊。80年代初人民银行储蓄所的场景还原得尤为精妙,从门面、柜台、账台,到厚厚的账户卡、陈旧的蘸水钢笔,乃至竹壳热水瓶、木盖饮水缸等原物,都让参观者能够清晰感受银行设施的发展变迁。
有着“远东第一金库”之称的地下金库场景更是震撼。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央银行条例》,并于1928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央银行,总行设在上海外滩23号,其地下金库作为国库使用,储备的黄金就存放于其中。金库坚固厚重的钢铁大门配备复杂精密的锁具,至今仍可正常使用。墙体更是以特殊工艺建造,能够抵御各类外力冲击。如今,虽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它仍以往昔的威严姿态,向参观者娓娓诉说着那段岁月。
馆内的文物同样值得一看。比如晚清的可拆卸天平体现了过去银行服务的人性化:在进行金银等贵金属兑换业务时,职员常需要去客户家中进行上门服务,故天平可拆卸式的设计极为便携实用。馆内的机械式记账机也是存世孤品,该记账机为美国二十年代国民现金收印公司生产,外形像打字机,具有记账、计算等功能。在银行手工记账的漫长岁月里,这种机械式记账机能直接计算打印,既准确又高效,故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初。这些器物的更新迭代,恰巧谱出了金融业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这一曲高歌。
上海银行博物馆不仅是金融文物的收藏地,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展现了上海在金融领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蜕变,它的存在与这座城市的崛起紧密相连。站在上海街头,回望外滩的古典建筑与陆家嘴的现代高楼,上海银行博物馆如同一位无声的讲述者,用自己的语言传承着上海金融的发展历史,续写着上海金融发展的辉煌篇章。
上一篇:
黑土之上
|
下一篇: 陈嘉庚与集美社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