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片漫画

当前位置: a片漫画 >  a片漫画图片 > 陈嘉庚与集美社教育

陈嘉庚与集美社教育
作者:陆其国     时间:2025-07-28

            

竭力兴学

中国福建省同安县有个集美社,这里原是个僻静的渔村。18741021日,陈嘉庚就出生在这里。从童年到少年,陈嘉庚目睹这块贫瘠的土地,未能留住这里的人民,迫使他们大多早早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其中就包括陈嘉庚的父亲,他很早便去了新加坡。所幸陈父经过多年艰辛打拼,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米店和地产。在陈嘉庚十七岁那年,父亲让他来到新加坡自家米号学习经商,并协助管理。几年下来,陈嘉庚便以自己的悟性和勤勉,显露出了他办事的能力和风格,并实实在在挑起了父亲交给他的那副担子。至1910年,除原有的米店外,陈嘉庚先后经营有菠萝厂 、橡胶园等多家企业,拥有资产四十五万元。这也为他后来发展实业、兴办教育创造了条件。

说起在家乡集美社兴办教育,陈嘉庚一直念兹在兹。他小时候,集美社只有简陋的私塾,没有学校。他自己就是从九岁起读的私塾。在新加坡经商期间,他也多次回到家乡,每每看到家乡孩童失学的情况,便让他想起自己当年缺失教育的经历,心里很是感慨。他后来回忆,“当时国弱民贫,教育颓废……乃默许自己如力所能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

说起来还在1894年冬天,时年二十岁的陈嘉庚在家乡经营渔业时,就曾出资两千元建惕斋学塾。191110月,辛亥革命爆发。陈嘉庚决定回国,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兴办教育。这时候,他对兴办教育,已有更深刻的认识,认定这是一件攸关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而“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因此,他“欲尽国民一分子天职,以一平凡侨商,自审除多少资财外,绝无何项才能可以牺牲。而捐资一道,窃谓莫善于教育,复以平昔服膺社会主义,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主意既定,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付诸实施。对童年经历印象深刻的陈嘉庚,决定先创办小学校,而且要全乡合作。

原来,当时集美的陈姓分为六七房,彼此划地而居,且常为一些小事起纠纷,甚至酿成你死我活的械斗。所以,当时也是各房自办私塾,各自为学。这样既不利于孩子成长,师资质量也差。陈嘉庚倡导全乡合作办小学校,就是要打破这种落后沉闷的学习环境。为此,他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各房房长,请他们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最后,房长们终于被陈嘉庚真挚的情怀所打动,答应配合。

19132月,陈嘉庚暂借当地大祠堂及附近各房祠堂做教室,所创办的“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即:集美小学)宣告开学。学校分高等、国民二部,学生135名,所有陈姓子弟都进入了学校。这也是陈嘉庚在国内办学的滥觞。这时候陈嘉庚已立下心愿,从此“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

学校虽然开学了,但校舍还很缺乏。这时候陈嘉庚又出资两千元,买下附近一个原先也是由海滩围堤建成的大鱼池,面积约有数十亩。池中央有一片小洲,经扩大,在上面建木房,以作校舍;其余辟为操场。当年秋天,新校舍落成,集美小学整体迁入。19172月,又开设女子小学。为了鼓励家长送女孩子入学,学校给每个女生每月二元或一元不等的津贴,结果一下子就收了五十多名女学生。这些显然都是陈嘉庚兴学伊始开的好头。为了纪念这一良好的开端,192112月,陈嘉庚撰文并书写了于后人而言可谓不乏文献价值的碑文《集美小学记》。此后,陈嘉庚建立的百尺钟楼,一直屹立在集美村内,成为其兴学精神的象征。

 

培养寒门子弟

集美小学校办起来后,不久便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并久久困扰着陈嘉庚。陈嘉庚曾一度将解决师资问题寄希望于省立师范,希望能从那里物色到理想人选。但考察和了解的结果却让他深感失望。原来,从那里出来的学生,鲜有人想当穷教师。陈嘉庚因此抱定决心,眼下要改变这一教育颓风,唯有再兴办一所师范学校,以培养寒门子弟,让他们学成后,服务家乡教育。但这一计划直到191610月,在新加坡经营实业的陈嘉庚手头又有了资金,才得以将创办师范和中学的事在集美予以落实。当时,陈嘉庚派他胞弟陈敬贤回集美,负责建校舍事宜。两年后校舍建成。

1918310日,集美学校师范部、中学部两部开学。为了吸引更多学生进校学习,陈嘉庚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优越的条件。比如,中学生只需付伙食费,学宿费全免;师范生所有费用全免;学校除提供学生被席蚊帐外,每年春、冬季还发统一制服各一套。符合相应条件的师范生,每月还有两块钱津贴。

陈嘉庚在教育事业上,还很善于抓源头。如鉴于省立师范学员素质堪忧,陈嘉庚在招生源头上,要求尽量招寒门子弟入学,因为他们能感同身受求学不易,不比纨绔子弟,前者学成后,多愿意去穷乡僻壤任教。为此,陈嘉庚特地请闽南三十余县教育机构代招毕业后有志从事小学教育的贫寒学生,到校后再复试,然后录取。

两部学校创办伊始,发生了一些情况,尤其是在中等学校师资问题上,出现了两年内三易校长之事。按说此事也并非陈嘉庚始料未及,他此前其实已经考虑到了,所以还在1916年筹办集美师范部和中学部期间,就曾函托且落实了由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代聘校长及教职员之事。可是,等到1918年春开学后,却发现这些教师大多不合格,综合素质远不及集美小学教师。好在合同只签半年。这年初夏,陈敬贤便去上海另聘校长,其他教员亦由后者负责聘任。

这样一调整,情况果然就有了起色。这年冬天,陈敬贤写信给在新加坡的哥哥陈嘉庚说:“新校长及教师比前好些,但教师尚有缺点,校长自(己)承认仓卒托人聘来,故有此失,待年假伊回上海亲自选聘。”陈嘉庚阅信后,觉得这样不妥。他回信叮嘱陈敬贤:“聘请教师非同市上购物,可以到时选择。校长若能用人,必及早行函往聘相识,如脑中乏此相识者,则函托知友介绍,非充分时间不可。况年终时稍好教师没有更动,早被他人聘走,决无待价而沽之理,希告知之。”可见,陈嘉庚在寻觅称职的好教师一事上,深知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而事实也果如陈嘉庚所料,翌年元月校长回校,不仅没有聘到好教师,而且提前告知,他自己也将于暑期向学校提交辞呈,请学校“及早别(另外)聘校长”。这便是集美学校校长的第二次人事变动。

好在就在这时候,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教育家黄炎培到新加坡考察南洋华侨学校情况。陈嘉庚与黄炎培此前已认识,黄炎培当初创办中华职教社,陈嘉庚曾捐资万元;更关键的是,在教育问题上,他俩堪称志同道合。此次相见,陈嘉庚即委托黄炎培,为集美学校代聘校长和教职员。后者欣然答应。爱才心切的陈嘉庚,还致函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咨询“本学期贵校闽省籍有何科毕业生若干人,肯来集美服务否”。对方回复陈嘉庚,可选者有五人。

这年五月,陈嘉庚回到家乡,把自己的行踪电告黄炎培。后者告诉他,合适的校长没有聘请到,只聘定两位教师。陈嘉庚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此时已面临放假,“全校教职员大都辞退,秋季又拟再招新生三班,统算全校教职员须四十余人。余不免情急,乃转商黄(炎培)君,校长仍托彼代聘,其他教职员可就地尽量聘请。黄君赞成之,于是将旧教师选留二十余人,并电北京聘请五人,又托人就本省内再聘数人,尚缺六七人,即电上海黄君访聘,八月杪开课,黄君仅聘到一校长及教师五人耳”。

新校长是浙江人,北京高师毕业,曾留学日本。见到新校长后,陈嘉庚告诉他,“现尚缺教师数人,新春拟续招新生两三班,省内教师已(缺)乏,请于省外预早谋聘”。结果,任由陈嘉庚多次提醒,新校长均听而不闻。这令陈嘉庚非常失望,觉得此人才干平庸,身为校长,却并无治校能力。陈嘉庚有心换人,又窘于一时无合适人选。至春末,这名校长竟因与“国文主任”发生矛盾,干脆撂挑子,说本学期结束即辞职。果然,期终时集美学校校长出现了第三次人事变动。

三次校长人选的变动,促使陈嘉庚意识到必须改变选聘校长的思路。原来,当时因受地域观念和宗派主义影响,觉得校长既用了外省人,本省即使有好教师,校长也不会聘用。且从外省聘来的教师,又多因思乡和恋家,不能安心于异地工作。于是,陈嘉庚便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在本省物色校长。就在这年暑期将近的时候,经朋友介绍,陈嘉庚见到了毕业于北大经济系的安溪人叶渊。一番交谈下来,陈嘉庚觉得叶渊既不乏才干又敢于担责,最后决定聘请他。几经选定,就采取校长负责制,陈嘉庚不多干涉。这以后,集美学校果然少有波澜。为培养师资,学校还设立专门资金,用以资助毕业生升学或留学深造。这些学生学成后,多数都能做到回校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集美原先的师资缺乏难题。

 

手定校训

1926年,叶渊主持集美校务已有几年。这年十一月,集美学校学生要求组织校务新委员会,包括要求更换校长。当时人在海外的陈嘉庚,闻悉此事,既不赞成,又很焦急。他觉得学生应以学习为要,毕竟叶校长是在集美“三易校长”后,才聘请到的口碑不错的校长。在他看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坚持表态不能换校长。

陈嘉庚要求学生对校长这样,他对待教师同样如此。陈嘉庚曾说,“既无尊师重(师)傅之念,安能爱家爱国之行”。而他不惜花重金,从各地礼聘名教师来校,给他们超出其他学校的薪资,即是自身尊师的最好垂范。粗略数来,在集美执教过的名师,就有国学家钱穆,文学家杨晦、龙沐勋、许钦文、王鲁彦、吴文祺,哲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地理学家盛叙功,生物学家伍献文,画家张书旂等。正因为如此,至19273月,走过草创阶段的集美学校已初见规模,形成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还有各种专门职业学校,且男学、女学兼备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从这个教育体系毕业出来的学生,对在集美的美好时光,也是记忆满满。如1928年从集美女师毕业、后来曾担任过福建省侨联副秘书长的郑惠英,曾这样回忆当年在集美求学时的情景:“我是龙岩人。从龙岩到集美,要走五天的路程。当时小学还没有寄宿,我就住在一位语文老师家里。一九二五年进女师,一直念到毕业。那时女孩子念书要受到很大压力,加上家乡没有学校可念,只好跑到集美。要不是陈嘉庚办了集美学校,许多像我这样的女孩子根本不可能念到师范或中学毕业。”还有曾担任过全国侨联联络委员的集美校友王一芒,她小时候当过童养媳,因为有了集美女师,她才有可能上学,从此改变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还在1919年,陈嘉庚就已将他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捐作集美学校的永久基业;又在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英才乐育,蔚为国光”——这是集美学校校歌中的一句歌词。“‘诚毅’二字心中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这是校歌最后三句歌词。其中“诚毅”二字,正是陈嘉庚手定的校训,昭示着热诚与坚毅,这也正是他兴学爱国精神的绝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