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片漫画

当前位置: a片漫画 >  a片漫画图片 > 火山喷发导致“无夏之年”

火山喷发导致“无夏之年”
作者:姜森     时间:2025-07-25

            

181545日,印度尼西亚(下称“印尼”)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拉火山突然喷发。印尼《雅加达邮报》回顾了这场210年前的重大自然灾害。近300年来破坏力最大的火山喷发,造就了北半球极为罕见的“无夏之年”,对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极端残酷的火山喷发

19世纪初的印尼群岛是荷兰统治下的殖民地“荷属东印度”。当时那里以盛产胡椒、丁香、肉豆蔻等热带香料闻名,往来船只众多。在行经松巴哇岛的船只上,人们远远就能望见岛上海拔4300多米的坦博拉火山。它是印尼群岛上最高的山峰之一,火山口直径为67千米。

数千年来,坦博拉火山一直是座活火山,有时会冒出蒸汽和烟雾。在1815年喷发前,坦博拉火山已经休眠了几个世纪,其岩浆囊内的含水岩浆处于冷却状态。

181545日,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印尼群岛。在距松巴哇岛1200多千米的荷属殖民地首府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荷兰士兵听到了隆隆巨响。爪哇岛、苏拉威西岛上的驻军也绷紧了神经,以为有敌来袭。他们加强了警戒,随时准备战斗。然而,除了越来越红的晚霞和一场“泥点雨”,没有发生什么异常情况。这些人并不知道,19世纪以来最剧烈的一场火山喷发已经拉开了序幕。

在印尼中部,以松巴哇岛为中心的方圆1000多千米范围内,居民们都听到了惊天动地的轰鸣声——火山喷发产生的巨大爆炸声。46日清晨,人们看到冲天的烟柱,火山灰持续不断地降落到东爪哇地区。5天后,即410日,更大的爆炸声传来,坦博拉火山进入“全面喷发模式”,喷出的烟柱高达40千米,整座火山几乎化为一团烈火。

410日傍晚,炙热的岩浆冲出坦博拉火山的顶盖,裹夹着石块、烟尘和水汽穿透对流层冲向高空,剧烈的爆炸声传到2000千米外;燃烧着的石块像导弹一样飞向四周;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的熔岩流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山下的村落,随后泻入海中,令海水沸腾;巨量火山灰不仅覆盖了松巴哇岛,甚至涂黑了1200千米外巴达维亚的地面。

直到18157月,坦博拉火山才平静下来。在喷发期间,它总共喷出了重达1.4亿多吨的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物质,体积达200立方千米。山体高度被削掉1400多米,整座火山的海拔自此定格在2851米。

印尼《雅加达邮报》用两个“极端”来形容坦博拉火山喷发。首先,这是一次极端剧烈的喷发。近代有科学观测以来,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是后来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规模的10倍,等级达到极为罕见的7级——近300年来,只有这一次火山喷发达到了7级。

其次,这是一次极端残酷的喷发。坦博拉火山所在的松巴哇岛成了滚烫通红的不毛之地。大量房屋被掀去屋顶,很多人或被滚烫的岩浆淹没,或被燃烧的岩石砸中。有些人逃到海边,最终死于沸腾的海水和炙热的蒸汽。灾害过后经统计,共有3.5万间住房被毁,9.2万人死亡。其中1万人直接死于岩浆和碎石的侵袭,其余8.2万人死于火山喷发之后出现的疫病和饥荒。

坦博拉火山喷发过后,弗洛勒斯海和萨赫利湾的水面上漂满了形状颜色各异的物体,其中除了失去生命的海洋生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带孔的浮岩。它们随着洋流四处漂泊,一度抵达几千千米外的西南印度洋,在半年后仍未全部沉入海底。

 

“无夏之年”

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对北半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火山喷发除了形成熔岩和水汽,还会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其中大颗粒火山灰在自身重力、雨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很快会沉降到地面上。在方圆上千千米的空中落下的火山灰,最终散落在婆罗洲、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还给巴达维亚涂上了一层厚达1厘米的黑色涂层。

与大颗粒火山灰相比,细小的火山灰以及含硫气体形成的气溶胶很难沉降。在坦博拉火山高达40千米的喷发柱中,这种细小的颗粒占了很大比重。它们在平流层中扩散、飘荡,逐渐笼罩了北半球。数量庞大的微粒像雾霾一样阻挡了阳光,使天空变得昏暗,削减了到达地面的热量。形象地说,北半球就像被一把巨大的“遮阳伞”遮住,尤其在太阳辐射最强的赤道附近,“遮阳伞”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8166月出版的英国《泰晤士报》刊发题为《火山造就的“无夏之年”》的报道:与耀眼、骇人的火山喷发不同,作为“低调配角”的火山灰最终成为“无夏之年”的幕后推手。

火山灰几乎覆盖了北半球的每个角落,导致气候严重反常,平均气温较往年下降了5摄氏度。欧洲、北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地区都遭遇了寒潮和罕见的低温。

举例来说:从18165月起,原本应该移向大陆的大洋暖脊在北大西洋隆起,止步于北美东海岸和欧洲以西的近海。来自北极地区和格陵兰的冷空气乘势南下,大举“进攻”加拿大和美国的核心地区。

181652日到65日,6股寒潮“排队”南下,大雪、10级以上的北风和冰雹几乎每星期来一次。6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刚刚出现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3股寒潮就接踵而至,导致气温骤降——夏季还没真正开始就结束了。当年79日,纽约地区竟然出现了霜冻。

1816年,北半球的许多国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饥荒,其中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普遍遭遇大面积饥荒。此外,英国在当年7月出现降雪,德国在8月就已经入冬。原本应是夏天的时节却草木挂霜、河流结冰,大多数农作物被冻死。经统计,欧洲有超过20万人死于“无夏之年”的饥荒。

坦博拉火山喷发对北美洲农业的影响同样巨大,特别是在北美地区东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地181666日一天的降雪量就达到15厘米。气候异常造成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农作物大面积歉收,粮食价格快速上涨。

据《雅加达邮报》报道,坦博拉火山喷发严重影响了北半球的农业生产,其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复杂的。例如,美国东部饥饿的人群为了吃饱饭,开始向西迁移。同一时期,欧洲人加速了向美国移民的进程,期望到“新世界的沃土”找出路。上述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大量人口涌入美国西部,就此拉开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另外,经历灾荒之后,一些国家的农业结构发生了某些积极的变化。例如,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种植更耐寒的农作物,地瓜、花生和玉米得到普及和推广,主粮更加多样化,人们的食谱也变得丰富起来。

 

大灾之后的大疫

在坦博拉火山喷发这场大灾之后,还出现了大疫——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根据近代的一些科学研究,火山活动通过提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盐度和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霍乱弧菌的增殖。换言之,火山喷发与霍乱大流行存在一些联系。

另外,气象学界找到了坦博拉火山喷发与霍乱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从1816年到1817年,印度迟迟没能迎来季风。气候异常导致霍乱弧菌发生突变,并滞留在南亚次大陆,从而在印度引发了霍乱大流行。

1816年到1821年,有1万名驻印度的英国士兵死于霍乱,而印度本土居民中的死亡人数则超过10万。在随后的几年中,霍乱疫情以印度为源头逐渐蔓延到欧洲,并在全球流行开来。据估算,有数百万人死于这场大疫——19世纪的霍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1816年这个“无夏之年”,被释放出来的“恶魔”不仅有霍乱,还有鸦片。有研究显示,1816年,由于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农作物歉收,一些地区的人们开始种植耐寒的罂粟——提炼鸦片的原料。

 

坦博拉火山的“蝴蝶翅膀”

坦博拉火山似乎长了一双巨大的“蝴蝶翅膀”,它的扇动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15年,欧洲战场上爆发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的天气变化给欧洲带来了连绵阴雨。618日决战当天,骤雨倾盆,让拿破仑的炮火优势化为泡影,也限制了其军队的机动性。在叠加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拿破仑最终兵败。

大自然是奇妙的,当一个地方出现极端情况时,另一个地方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在1816年这个“无夏之年”,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因坦博拉火山喷发的后续影响经历低温时,北极地区却变暖了。一场奇怪的大气逆流迫使暖风向北移动,导致北极经年不化的冰层开始融化。于是有欧洲探险家顺利找到了北方航道,从而促使更多人踏上了北极探险之路。

1816年的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时,遭遇食物短缺的不仅仅是人类。燕麦价格飙升,许多养马的人负担不起饲料的费用,于是一些用于货运的马匹被杀掉,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为了寻找能够替代马车的货运交通工具,德国人卡尔·德赖斯设计出一种木轮车。他没能预料到的是,这种车后来成为自行车的原型,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货运,而是供人骑行。

“无夏之年”,人类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一些意外收获。

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尘埃和火山灰有利于光线散射,于是更多的人看到了辉煌的日出和日落,而且一连持续数月。在绘画方面,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油画的诞生以及一些代表作的问世,或许与“无夏之年”独特的绚丽彩霞有关。比如威廉·透纳创作的《奇切斯特运河》以及克劳德·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等。

1816年夏天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群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的文人因寒冷多雨被困在室内,这些人中包括乔治·拜伦、约翰·波利多里以及珀西·雪莱和他的未婚妻玛丽·雪莱。枯坐室内,为了打发时间,拜伦提议大家讲故事……就这样,玛丽·雪莱开始了她的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的创作;受她的启发,约翰·波利多里写出了《吸血鬼》。玛丽·雪莱被尊称为科幻小说之母;《吸血鬼》则给后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后来,吉尼维尔·格拉斯福德和威廉·克林格曼等历史学者都以《无夏之年》为题著书,描述了坦博拉火山喷发给世界各地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无夏之年”这个略带哲学意味的名词也给不少小说家带来了灵感。杰克·亨特创作的同名惊悚小说就是以火山喷发为故事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