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的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智能通信设备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在数字技术和智能通信日益渗透人们生活的当下,欧洲多国中小学出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担忧,正在考虑出台或已经施行禁用或限制智能通信设备的规定。
中小学“手机禁令”
2025年3月13日,瑞典政府宣布将推动中小学施行“课堂手机禁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上交手机,以减少干扰并提升学习效率。
一个专项调查委员会向瑞典政府提出建议:小学及初中(7—16周岁)学生须在每日到校时上交手机,直至放学时取回。禁令范围涵盖校内课后托管时间,以确保学生全天的学习环境不受干扰。该委员会还建议,暂时不将智能手表等设备纳入禁令,由各校自主决定管控范围。
该委员会负责人比约恩·汉森在接受瑞典《每日新闻报》采访时表示,禁令的核心在于建立清晰有效的收集与归还机制,实施细则已于2025年5月中旬提交教育主管部门审议。汉森指出,尽管目前瑞典约80%的中小学已经自主施行了手机管控,但施行全国统一的政策将更有效地减少家校矛盾。
瑞典60%的中小学校长对此表示支持。教育部部长洛塔·埃德霍尔姆指出,有研究显示,手机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记忆能力。他同时强调,禁令将兼顾灵活性,校长可酌情允许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用手机,例如需要与家长联系、实施健康监测(糖尿病患者定时用药提醒等)或特定教学场景等。
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欧洲国家,都已经或正在考虑出台在中小学禁用手机等智能通信设备或限制其使用的规定。
荷兰自2024年1月起在中小学施行智能手机禁令;希腊从2024年9月11日起在中小学禁用智能手机,违规学生可能面临停学等惩罚;2022年9月,一批意大利教育界人士在网络上发起请愿,要求进一步限制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使用智能手机。2024年暑假期间,意大利教育部部长朱塞佩·瓦尔迪塔拉宣布:2024—2025学年,禁止初中生和小学生在校使用智能手机。
法国是欧洲国家中较早施行少年儿童智能通信设备管控的。早在2018年,法国就开始在幼儿园和小学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初中生可以携带手机,但在校内禁止使用。由于其他智能通信设备在学校内屡禁不止,学生常在走廊、卫生间等场所偷偷使用带通信功能的平板和电子手表等,从2024年秋季起,法国中小学实施“智能通信暂停”试验,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智能手表和能联网的平板电脑等智能通信设备。
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妮可·贝卢贝特表示,鉴于上述试验进展顺利,法国政府从2025年1月起全面推广中小学“智能通信暂停”。这项措施与一份专家报告相呼应。该报告称,法国少年儿童存在过度使用智能通信设备和网络的问题,这对其健康和发展存在不良影响。专家建议,禁止11周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手机等智能通信设备;少年儿童从13周岁开始才能被允许使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准入年龄应为15周岁。
少年儿童不宜独立使用
法国《费加罗报》援引法国国民教育部官网刊发的说明文章指出,智能通信设备是中小学校内大部分不文明行为以及扰乱秩序行为的根源之一。首先,学生使用这些设备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注意力,还可能引发同学之间的嫉妒、敲诈勒索和盗窃等行为。其次,智能通信设备在校内的使用降低了校园集体生活的质量。最后,这些设备还可能成为实施网络骚扰的工具,甚至让少年儿童通过互联网接触暴力和色情内容。
据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报道,意大利教育和冲突管理及心理健康中心主任丹尼尔·诺瓦拉认为,儿童过早接触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是有害的:一方面,这可能直接导致上瘾;另一方面,屏幕上的虚拟内容占据了少年儿童的大部分感官体验,令他们减少了与大自然接触以及与同学互动的机会。
瑞典《每日新闻报》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报告》指出,即使是出于教育目的,使用智能通信设备也会对少年儿童的自然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尤其会导致其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以及辩证思维和适应能力下降。
法国《马赛日报》网站指出,“智能通信暂停”并非“反技术”。由于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智能通信设备在校内应由教师使用,可以用于丰富教学内容。15周岁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或在家中均不宜独立使用这类设备。
保护心理健康和促进学习
尽管有关中小学“智能通信暂停”的规定在欧洲多国获得普遍支持,但一些教育界人士对此持谨慎态度。
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教育技术教授保罗·费里反对在中小学施行“智能通信暂停”。他认为,智能通信和数字技术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智能手机本身可以列为改善教育的数字工具。从过度使用到不使用,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应该允许智能手机作为制作内容(音频、视频、图像等)或调查和记录的工具,而且21世纪的学习环境有必要集成此类工具。费里指出,学校能够教育少年儿童合理地使用智能通信设备,而大多数家庭做不到这一点。另外,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数字化指数在欧盟排名倒数第五,禁止少年使用手机对提高国民的数字技能显然没有好处。
意大利社会儿科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利奥·雷利认为,智能通信设备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而不是学校: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玩手机,因为爸爸妈妈经常把手机给他们。手机成了“低成本保姆”和“讨价还价的筹码”。雷利认为,与其排斥孩子玩手机,不如与他们分享通过手机学到了什么内容,以建立更有益的亲子对话模式。
在法国,有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智能通信暂停”的担忧:在实际操作中,检查学生的手机十分困难。法国初中教师工会秘书长索菲·维尼蒂泰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表示:“要确保所有学生都交出手机,并且没有藏匿第二部手机,需要在校园入口处进行严格检查,达到像机场安检那样的水平。”校方还面临后勤和预算等方面的挑战。譬如,谁来负责检查手机是否妥善存放?如果发生盗窃事件,由谁来负责?当工作人员不被允许搜查书包时,他们如何确保学生没有藏匿第二部手机?
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欧洲各国教育部门仍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期在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学习之间找到平衡。这些措施包括在校内营造无干扰学习环境,在必要时允许个别学生使用智能通信设备。
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字健康研究中心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发起了一个名为“数字契约”的项目,号召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有关智能通信设备的使用规则。
欧洲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正在努力确保相关禁令能够有效施行,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智能通信设备使用习惯。
上一篇:
数字卢布推行背后的反洗钱草案
|
下一篇: 电工作业意外身亡引发维权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