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预防案案有质效、接收受理时时有渠道、分流办理事事有回音、矛盾化解桩桩有措施、为民解难件件有温度”。近年来,从农民工欠薪维权到养老机构安全保障,从历史建筑无障碍改造到信访积案化解,这个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创新实践的“五有工作法”,让法治力量融入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 案例深描:从农民工讨薪案看“五有”实践成效 2023年初,30名外来务工人员焦急地来到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求助。辛苦工作了一年,包工头刘某甲、刘某乙却通过虚报工时的方式,将他们的血汗钱从专用账户中套出使用后不知去向。“总包公司拖欠我们的工资,我们跑了很多趟,都没个说法。”工人们无奈地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怎么办?区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接到线索后迅速响应,制定了薪资垫付最优先、退赔追赃为基础、司法救助作兜底的矛盾化解预案,在包案领导牵头下,部署分头行动,同步发力,通过业务部门和控申部门“双通道应答”,联动畅通建桥梁,实时回应欠薪关切。区检察院协同区人社局与涉案公司开展协商,由公司先行垫付30名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让工人们能回家过个开心年。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中后,区检察院将重点放在加强退赔追赃上,经检察官、第三方人员多次释法说理,最终犯罪嫌疑人通过其家属在多方见证下向垫付公司全额退赔,为公司挽回了损失。为做到治罪与治理并重,与区人社局合作,创新形成了“行政机关日常巡查、公安机关快速接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三维闭环机制,提高建筑领域职工劳动保障监督能力及水平。工资到账的那一刻、公司拿到退赔款的那一刻……这一幕幕都诉说着司法的力量与温情。 实践成效:“五有工作法”在全市开花结果 通过“五有工作法”的系统运用,杨浦区检察院不仅快速化解了矛盾纠纷,更推动了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2023年以来,杨浦区检察院依托该方法办理的案件中,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3件,市级典型案例16余件。a片漫画
党组高度重视“五有工作法”推广应用,“五有工作法”也逐渐在全市开花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黄浦区,一起信访积案在“五有工作法”指导下得到圆满解决。信访人朱某某因信用卡还款纠纷在民事判决执行过程中遭遇难题。市区两级检察院启动领导“双包案”机制,组织召开多方参与的矛盾化解协调会,围绕案件所涉及的执行金额、执行措施、短信催收等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针对朱某某的生活实际困难联合法院开展司法救助,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他的烦心事、揪心事。 在闵行区,程某某夫妇因投资亏损50余万元。虽然检察机关因证据不足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存疑不捕决定,但没有就此止步。检察机关通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刑法学专家、全国模范调解员和人民监督员共同参与,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同时,检察机关还联合公安机关发放司法救助金,解决程某某夫妇急需手术费用的燃眉之急。 全市各基层检察院还积极拓展“五有工作法”应用场景。杨浦区检察院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制定《“五有”工作法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以“枫行远杨”检察服务品牌,主动入驻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同时创新“骑手友好社区公益诉讼联络点”“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工作点”等特色服务场景,将新就业群体、特殊人群纳入治理服务范畴。 理论创新:从实践探索到理论体系 上海检察系统注重对“五有工作法”的理论提炼和品牌建设。全市检察机关聘请法学专家及实务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共同开展“五有工作法”理论研究,进一步提炼、阐释、展示其思想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价值。 今年以来,全市检察系统共开展专题研讨会10余次,形成多篇理论研究成果。与高校合作课题获最高检应用课题立项,联合申报课题获上海政法改革课题立项。 在上海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检察系统开展“五有工作法”精品课程研发,形成了包括教学PPT、课堂模拟演练、学员手册等在内的全套授课材料。课程从“背景篇、预防篇、办理篇、服务篇”四个篇章,系统阐述“五有工作法”的背景、内涵和实践案例。 目前,“五有工作法”已被纳入上海市委政法委“抓信访、提质效、促公信”三年行动方案,相关课程进入上海检察官学院和区委党校培训体系,并向西部地区开展巡讲支教。 展望未来:为超大城市治理贡献检察智慧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上海检察系统通过“五有工作法”的创新实践,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检察方案。 未来,上海检察系统将继续深化“五有工作法”的理论实践创新,推动检察履职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行政+司法”协同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数字赋能,推动“五有工作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检察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a片漫画
将继续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让司法的温度可感可触,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检察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