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强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落地生根,一定会是件利在千秋的好事情!为检察官点赞!”日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举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检察开放日活动上,一起以公益诉讼推动“绿色金融新规”落地的典型案例,让参加活动的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连连点赞。 2024年7月,浦东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收到来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内容涉及一部浦东新区法规中关于“强制保险制度”的落地见效。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若干规定》首次明确:“浦东新区从事涉及重金属、危险废物、有害有毒物质等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至此,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下称“环责险”)成了“法定责任”。然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浦东新区内的环境高风险企业没有做到“应保尽保”。 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核实。检察官比照《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首批应投保单位目录》,调取保险记录,发现应投保企业中,竟有半数企业未查询到环责险投保记录。 法规实施快两年了,为什么还有很多企业没投保?如果突发污染事故,谁来承担修复费用? 公益诉讼检察官立即行动,多次走访相关行政部门,终于找到了根结——企业有顾虑、监管遇困局:有的企业认为环责险保障范围有限,缺少投保意愿;有的则对投保后保险公司开展的风险隐患排查存有抵触心理。 企业犹豫、监管困难,绿色保险制度可能面临空转风险。检察机关决定与行政机关携手攻坚,用法律筑牢浦东新区绿色金融防线。 “投保是法定义务,不是选择题。”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环境高风险企业投保“环责险”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相关主体应及时依法投保。 检察官也同时告诉企业,“环责险”不仅是法定责任,更是“安全阀”,能够为企业有效分散环境风险,具有“风险防控”与“损害修复”双重效能。“如企业因突发环境事件或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损害,保险人不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为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费用、应急处置与清除污染费用、应急责任补偿费用、法律费用及调查评估费用等承担保险责任,还可以委托专业机构为企业开展环境风险防控服务,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检察官介绍说。 2024年8月,浦东新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督促相关企业依法及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行政机关积极响应,采用约谈等多种方式督促企业投保。 “保的是企业,护的是公益!”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话语掷地有声,于是,该院公益诉讼部门联合行政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多次召开沟通座谈会,与重点排污企业面对面沟通,打消企业顾虑。自2024年8月起,应投保而未投保企业陆续投保“环责险”,当年夏季台风肆虐时,2家企业受台风影响发生环境突发事件,均获得保险理赔,污染修复效率得以提升。 据悉,截至2024年12月,浦东新区应投保企业100%完成投保。“2025年起,‘环责险’已从浦东向全市全面铺开施行。我们也很荣幸,能通过高质效检察履职为其中添一份法治助力。”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表示。 “这起案例生动展现了浦东检察从推动立法的前沿性探索,到监督法律法规落地生效,再到全方位、立体化维护浦东生态环境的履职工作。”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侯明威说:“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就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化危机于无形’。希望检察机关通过个案办理加强类案监督,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该案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有力推动行政机关、保险机构、企业形成合力、多方协同,推动“环责险”应保尽保,助推绿色保险制度良性发展,对降低环境突发事件风险,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深刻感受到了公益诉讼检察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上海市人大代表季群在“点赞”同时也提出期望,“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基层乡镇工作人员,希望检察机关在监督受损生态修复整改过程中,加强对生态规律的重视,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公益诉讼检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