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计公示信息中发现土地长期闲置线索 上海嘉定:综合施策优化国财国土公益保护案件办理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一处闲置十余年的土地终于被依法收回,其后续将被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据了解,该案的成功办理得益于嘉定区检察院创新实施的“一述两评三讲”工作机制。 “公益诉讼案件涉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嘉定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他们在办案中主动向区委、区人大述职,报告案件进展,主动融入大监督格局。“依托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及各界配合,立足全局视野,对案件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2023年2月,嘉定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依托公益诉讼与审计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对近年来嘉定区的相关审计结果及审计整改信息公示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并通过对比历年来的卫星遥感图片,发现前述地块存在长期未开发建设的情况。 案件办理初期,嘉定区检察院及时向区人大、区委政法委汇报案件进展,依托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三次专题会议及公开听证会,厘清法律责任、明确问题整改路径,为案件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为保证办案质量,该院在办案中坚持“两评”,即“部门评”和“自我评”。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通过“周评线索、月评办案、季评业绩”,严把案件入口关、进度关和质效关。在“自我评”环节,定期组织办案组对所办案件进行随机抽查评查,围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文书规范等方面,查摆相关问题,对评查结果集中通报。 “办理这个案件时,‘部门评’在案件证据调取、办案规范等方面凝聚了集体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评’则促使检察官在办案中始终保持调查规范、监督精准。”王斌还告诉记者,在“部门评”和“自我评”环节,他们将发现的问题全部纳入台账,一一对照整改,确保问题清零。 此外,该院还在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设立政治辅导员、质量管理员,引导检察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讲政治、讲法律、讲效果。案件承办检察官在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土地资源保护对于嘉定区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并多次上门向涉案企业释法说理,引导其配合土地收回工作。在质量管理员的评查中,该案通过了包含监督对象准确、监督依据充分、调查取证全面规范等内容的案件质量评查检验,最终得以结案。近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涉案土地被依法收回,闲置十余年的土地重新“活”了起来。 据了解,2024年以来,嘉定区检察院以“一述两评三讲”机制为抓手,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共办理367件公益诉讼案件,有力保护了公共利益。
|